(相关资料图)
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场外业务早已不是原来手工作坊式的运营和管理模式,监管也明确要求业务开展系统先行,更不要说做市业务、DMA互换业务,系统都是业务开展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
我所在的量化研究和开发处,主要承担了场外系统建设的职责。在公司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借鉴业界场外业务系统的建设经验,配合公司和部门业务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对场外业务的深入分析,制定了自研和外购相结合的场外系统建设规划。
我们基本从零开始组建自研团队,团队成员有来自交易所的,有来自境内外头部券商的,有来自顶级互联网公司的,有来自专业厂商的,也有兴业的资深研发,数量不多却都是在行业内摸爬滚打过,不仅精通业内主流的技术,对于场外业务也有着较为深入的理解,更为难得的是对于业务目标和系统建设的融合,以及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有着强烈的认同。
应军(左二)及量化研究和开发处部分成员
境外领先投行通常把业务系统分为前中后台系统或者模块,从变化快慢的角度来看,前台系统模块要紧跟市场,变化快,而中后台系统模块更注重管理,相对稳定。这就要求前台系统模块建设团队必须紧密贴合业务,一个业务和技术融合的团队是比较好的组织结构。融合团队以业务发展为统一目标,在面临变化的时候,不把精力耗费在需求确认和变更责任的流程扯皮上,而是尽可能减少变更代价,适应变化。2022年我们通过相对较小的资源投入完成了场外业务系统核心模块的建设,这与我们部门创设伊始就内设了技术团队是分不开的。
在场外业务奋战过的人可能都知道,这个业务的合规要求、市场、业务模式呈现快速更新的特征,业务复杂度高,天然要求场外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能逐渐演变,底层框架一定要有足够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这就需要有合格的架构师在系统平台建设初期就考虑综合服务能力的“松耦合”底层框架结构,既可以有效地提供基础服务能力,又可以让各业务线按各自节奏发展和推进,在提供基础服务的同时完成统一的数据采集和风险控制。
采用敏捷开发模式,以小步快跑的方式,让相关人员尽早地看到系统功能,尽早识别偏差,尽早验证效果。
业务和技术团队在一起工作,尽可能在物理位置上缩短交流和沟通距离,随时沟通和交流日常遇到的问题,讨论最佳解决方案和建设路径。场外业务系不像场内交易系统,可以做到一刀切或者一步到位,也没有清算公司兜底,是系统化、人工介入的持续迭代演进。在资源、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只有业务和技术相互配合才能做到逐步趋近最佳,而不是做着做着就偏了,导致路径依赖,走到死胡同里去。
场外衍生品业务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化的团队,更和中国的金融和经济大环境息息相关。随着期货和衍生品法的推出,我们更加坚信,场外衍生品业务在中国必会继续规范发展和壮大。